诸葛亮算命软件

凉柚文案馆.

前朝军师诸葛亮后朝军师刘伯温出自哪部书里

       前朝军师诸葛亮,后朝军师刘伯温。”两人都是一样神机妙算。

诸葛亮算命

        诸葛亮,字孔明,号卧龙。刘备三顾茅庐请他出山,二十六岁的诸葛亮结束了他多年的隐居生活,由此成为刘备一生中最重要的军师。

       后诸葛亮又辅佐后主刘禅,总揽朝政,辅佐阿斗,平南伐北,先后四次亲统大兵北伐曹魏,不能成功,终于忧劳而死。

      诸葛亮在中国是一个妇孺皆知的历史人物,在许多人心目中是忠诚和智慧的象征,其忠于汉室之高风亮节,以及其鞠躬尽瘁、死而后已的形象早已深入人心。。

诸葛亮算命

       历史上真实的刘伯温,运筹帷幄、决胜千里,为朱元璋建立明朝立下了不朽的功绩。元朝末年的起义军领袖朱元璋,雄才档灶大略,雹蠢樱为了推翻元朝,到处招揽人才。

      听说刘伯温很有才能后,朱元璋把他请来,拜为军师,为自己出谋划策。南征北战的过程中,刘伯温不仅为朱元璋制定了有效的战略方针,还陪朱元璋赴前线指挥,展现出了高超的军事水平。

诸葛亮算命

      刘伯温之所以在民间传源丛说中越传越神,和他的博学多才有关。刘伯温不仅是一位政治家、军事家,还是大文学家,被称为“明初诗文三大家”之一。由于他知识渊博,还懂得天文、地理、历法、算术等学问,写了一些占卜算命方面的书籍,因此,民间就渐渐把他当成神仙来看待了。

郭璞预测的书

本文系时拾史事独家原创稿件,未经授权严禁转载/作者手挥五弦 明明可以靠才学吃饭,却偏偏以术数闻名。虽然心存进取有为之志,却只能做退隐无为之叹。徒有神算之名,空羡游仙之逸,这就是东晋郭璞,一个骄傲而自尊的文人,一个寂寥而孤独的术士。 (一) 带有一定神化色彩的历史人物形象,大多是出于文学作品的渲染,比如诸葛亮、李靖等,正史的记载倒不至于夸张。《三国演义》即便再"状诸葛之多智而近妖",《三国志》里的诸葛亮终究还只是个凡人。然而《晋书》这样的正史,却一本正经地记载了郭璞的阴阳术数技能,相当的煞有介事。 《晋书》中收录的关于郭璞阴阳术数实际操作的案例,涉及卜筮、风水、禳灾等多个方面,甚至还有撒豆成兵的障眼法。郭璞曾让赵固的马起死回生,也曾让王导避过雷震之厄。特别是他为晋元帝司马睿做的卜筮,预测之精准,那也可以说是近妖了。 这些故事,大概来源于郭璞自己编辑整理的《洞林》,里面收集了郭璞卜筮应验的六十多项案例。从科学的角度来看,通过龟壳蓍草卜筮当然是不可信的,撒豆成兵什么的更加虚妄。郭璞收集整理自己卜筮的成功案例,有可能是选择灵验的而放弃不灵的,也有可能是将本来可以客观分析预测到的事当成卜筮的结果。如此说来,不管郭璞是有意还是无意,客观上帮助了自己"神算"人设的形成。 郭璞本来博学有才,精通阴阳算历这类杂学,平时就喜欢帮人卜筮。在东晋朝廷曾任著作佐郎、尚书郎这样的职务,上疏献策时,也常常加入卦象分析作为为依据。这样一来,郭璞自然容易被人当成神机妙算的术士。 在科技已经相对发达的今天,阴阳术数仍然有市场,像王林这样的"大师"玩点魔术就能蛊惑一清亮批人,更何况是晋朝那样一个人类对自然的认识还相当粗浅的时代。郭璞有理论基础,又能拿出实例支撑,自然被人佩服得五体投地,成为了当时的"神算"。 (二) 遗憾的是,"神算"的人设对郭璞的仕途并没有什么帮助。渣正厅郭璞和温峤、庾亮起点差不多,温、庾二人后来很快就成为朝廷重臣,郭璞基本上只停留在掾属一类的小官。因此《晋书》郭璞传的内容,与历史事件相关的不多,大部分都是阴阳术数方面的传奇故事。 论才学,郭璞不弱于温峤、庾亮,辞赋水平更是被认为东晋之冠。晋明帝司马绍还是太子时,就因为郭璞的才学而对其很看重。如隐论能力,郭璞有比较好的大局观,对形势的分析判断往往还比较准确。 郭璞在匈奴刘渊起事之初,就判断局势不可收拾,北方必然大乱,早早就联系亲属和朋友几十家人,往江东一带移民。对王敦逼宫朝廷和篡位必败,也是料在事前。虽然史书的记载,这都是郭璞卜筮得出的结论,但更应该是郭璞分析形势而作出的判断,伪托是卜筮的结果。 有才学、有能力,而仕途一直停滞不前,史书将原因归结于郭璞率性随意,不喜欢修饰仪容,又嗜酒好色,其实真实原因只怕还是出身的原因。 魏晋名士荒诞任性的多了,嗜酒好色更是寻常,并不影响做官。王澄终日纵酒享乐,行为怪诞,太守、刺史随便当。周顗出了名的好酒,动不动一醉就是几天,还美其名曰"三日仆射",居然带有褒义。到郭璞这里,就成了当官的障碍了,还不就是因为郭璞门第太低。 而"神算"的名声甚至还有可能起到了负作用,反而掩盖了真实能力,让人认为郭璞的意见建议真的是凭卜筮得出的结论。郭璞曾多次上书建言献策,虽然得到朝廷的嘉许,但在执行的时候却被忽略,原因可能就在于此。 《晋书》郭璞本人传记中甚至明确提到,因为喜欢卜筮,还经常被缙绅嘲笑。可见真正摆到正式台面上,郭璞的"神算"技能并不被当回事。若是让郭璞身居要位,在他人看来岂不是请了个术士治国,这事放在哪朝哪代,都应该是荒唐之举吧?朝廷就算是想起用郭璞,多半也会顾虑多多。出现这样的状况,只怕是郭璞始料不及的。 (三) 郭璞对于仕途,并非没有期望,其实还是很想有一番作为的。才高而位卑,是郭璞的真实状况。想进吧,没什么机会;想退吧,又不大甘心。进退两难之间,郭璞心里其实很不平。 面对这种尴尬状况,郭璞专门创作了《客傲》这篇赋,以明自己的心志。 在这篇赋中,郭璞虚构了一个人傲慢地质疑自己,作为贤能人士,要不就身名俱显,要不就归隐山林,怎能一直这样不上不下,为人所笑?这一质疑击中了郭璞最敏感的痛点,分明是郭璞对自己发出的心灵拷问,自己才最了解自己,别人哪能把握得这么精准呢? 而郭生粲然而笑之后的答复,作出了巧妙的解释:我固然是高不成低不就,但正好与世俗的看法相反。没有登上高位不是做不到,是不屑为之;没有退隐才是做不到,因为没有达到庄周、老莱等前辈贤者的境界,不能像他们那样隐迹于尘世。 这篇《客傲》中,郭璞骄傲的面孔下面,分明却是掩盖不住的无奈和郁闷。与其说是在别人面前为自己正名,不如说是自我安慰和自我解嘲。若是真正心态淡然,又何必多此一举? 至于系列《游仙》诗,则更加明白无误体现了郭璞的心态。诗中固然有不少不慕荣华、向往山林的意愿,但也不乏怀才不遇的失落情绪。若真有心归隐,何必失落于不遇?郭璞在诗中写道"进则保龙见,退为触藩羝",仕进的风光不曾得到过,而触藩之羝一样的进退两难,则是再深刻不过的感受了。 (四) 郭璞也算生不逢时。东晋一朝是门阀盛行的时代,高门士族把持话语权,朝中重臣、地方强藩基本都是几个大家占据,琅琊王氏、颖川庾氏、龙亢桓氏、陈郡谢氏轮流坐庄。像郭璞这样出身不高,以才学见长的人,基本也就只能充当掾属这样的角色了,事实也正是如此。 寒门出身的重臣,也就出了个陶侃,那是凭着实打实的战功,加上一定的机遇,成功不可复制。郭璞有没有军事才能不得而知,就算有,以郭璞的习惯,发表军事方面的意见,恐怕也会以阴阳术数为依据,这样也很难让上司采信,更不用说给予带兵独挡一面的机会了。 上升通道基本上被堵死,郭璞如果要有所成就,最好的选择,恐怕只能是发挥自己才学方面的优势,潜心作学术研究,虽然无奈,却也不算埋没才能。 在这方面,郭璞也还是有不少建树的,注释《尔雅》、《方言》、《穆天子传》、《山海经》、《楚辞》等古籍,都流传于世。史书说郭璞所作诗赋诔颂等数万言,流传下来有名的似乎不多,只有《游仙》系列和不多的几篇赋。但《诗品》和《文心雕龙》等都给予较高评价,认为是东晋第一,也算了不起了。 郭璞最终作为王敦的记室参军,在王敦意图篡位时因为卜筮不合王敦心意,被王敦一怒之下处死。郭璞其实早就预测到了自己的这一结局,也许是卜筮结果,也许是基于事实的分析,但却没有采取任何脱身之计,让人很不好理解。就算对于仕途再心有不甘,终究还是先保住性命要紧吧?留得青山在,不怕没柴烧。难道郭璞真的认为自己命数如此,无法改变? 郭璞死后,朝廷追赠其弘农太守的官职,不知是不是达到了郭璞生前的期望。郭璞如果有幸身在宋朝这样优待文人的年代,凭自己的才学和技能,恐怕会如鱼得水。而在东晋,郭璞终究只能是那个为士族高官服务的小官,早日退隐山林,做个自由自在的游仙,也许才是郭璞最好的归宿。 END 图片来源于网络 喜欢本文/作者,文末赞赏一下表达支持吧! ▽ 本账号系网易新闻·网易号「 ”各有态度”签约账号 知道点儿新故事了吗?知道你就点个赞告诉我